畜牧家禽網 來源:中國科學報 閱讀數:
作為一度全市土地面積90%以上是沙漠、荒漠的地區(qū),鄂爾多斯治理荒漠化的壓力不可謂不大。毛烏素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的日益逼近,曾讓這座依靠能源發(fā)展起來的城市面臨著生存的壓力。
而如今的鄂爾多斯已成功治理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庫布齊沙漠,走出一條發(fā)展沙產業(yè)、治理荒漠化的中國道路。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前往鄂爾多斯進行了實地探訪。
捆住流動沙漠的草方格
9月中旬,鄂爾多斯市銀肯塔拉綜合治理工程區(qū)迎來了大批參觀者。這里遠離鄂爾多斯市區(qū),方圓數十里內沒有人煙。起伏不定的沙丘中,只有一條簡易的小路供人通行。不過,記者并未在這里見到想象中的黃沙遍地的境況。
在這里,一座座沙丘被沙柳枝分隔成一個個方格。這些方格綿延不絕,如一張張大網覆蓋于黃沙之上。“這主要起到固沙的效果。待雨季來臨,在格子里植樹種草,又將有一片片綠洲在沙漠中出現(xiàn)。”現(xiàn)場的講解員告訴記者。
“沙柳枝需要多長?”“什么時候播種?”“如果被沙子覆蓋了怎么辦?”和記者同行的來自非洲、拉美的參觀者都圍了上來,紛紛發(fā)問。阿根廷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基金會副主任Ana di Pangracio拿著相機拍了許多照片,“阿根廷也存在嚴重的土地荒漠化,但我們的解決辦法并不是很有效。這里有很多的植物種類,令人驚奇”。
事實上,這是鄂爾多斯常用的一種治沙方法,即草方格沙障。廢棄的麥草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壓進沙中,留麥草的1/3或一半自然豎立在四邊,使麥草牢牢地豎立在沙地上。這種治沙技術,最早是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的科研人員和當地農牧民一起發(fā)明的。如今,這項技術已在西北多地推廣,而鄂爾多斯引進該技術后,對其進行了改良,改用沙柳枝代替麥草。
治沙產生的巨大效益
在一般人看來,治理荒漠化土地需要巨大的投入。沙漠綠化需要種子,需要澆灌,而這些都需要大量金錢和人力的投入,看似是一項虧本的買賣。但在鄂爾多斯,在一大批企業(yè)家的探索下,治沙成為一項能帶動經濟發(fā)展的產業(yè)。參與治沙造林及其相關產業(yè)開發(fā)的企業(yè)數量達到80多家。
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出生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杭錦淖爾村,邊上的庫布齊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庫布齊沙漠在30年前和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塵暴沒有兩樣,一年沙塵暴上百次,降水量只有幾十毫米,這里因為土地荒漠化而成為中國最貧困的地區(qū)。”王文彪告訴記者,經過20多年的探索,他們建立了“可持續(xù)公益的商業(yè)治沙模式”,大力發(fā)展新能源產業(yè)、沙漠旅游產業(yè)、現(xiàn)代農牧業(yè)等,帶動周邊農牧民脫貧致富。
比如,億利資源集團利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在沙漠發(fā)展太陽能光伏發(fā)電,同時在光伏電板的下方大面積種植甘草。截至目前,億利集團甘草種植面積達220多萬畝,帶動5000多人脫貧致富。
此外,沙漠中的沙棘也讓當地企業(yè)看到發(fā)展的機遇,因為沙棘不但可用于沙漠綠化,還具備極高的藥用價值。鄂爾多斯天驕資源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他們與中國林科院、中科院西北生物研究所等國內科研院校進行了廣泛的科研技術合作與交流,開發(fā)了調味品、飲品、營養(yǎng)保健品和化妝品等四大系列產品,“未來計劃籌備1億元啟動基金種植100萬畝沙棘,扶持1萬戶貧困戶”。
“民間組織是政府和社會的橋梁,在國家防沙治沙行動中發(fā)揮了非常積極、重要的作用。”國家林業(yè)局副局長劉東生說。
“中國模式”有望走出國門
在《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舉辦期間,中科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籌)博士賈榮亮告訴記者,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作為中國最早建立的沙漠研究治理生態(tài)站,60余年的長期生態(tài)學研究為沙化土地治理和沙區(qū)生態(tài)重建與恢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撐。他們解決了降水小于200毫米的干旱沙漠地區(qū)修復和重建的關鍵技術,證實了類似區(qū)域生態(tài)自然恢復的可行性。這些經驗可為國外的沙漠化治理提供參考。
Ana di Pangracio說:“鄂爾多斯采用的一些治沙的方法,如草方格技術,完全可以引入到我們國家,以應對土地退化、干旱問題和沙化現(xiàn)象。”
王文彪表示,庫布齊的治沙模式是可推廣的,技術創(chuàng)新是可借鑒的,能夠給更多受到荒漠化困擾的國家和人民帶來希望。
“中國在防沙治沙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的防沙治沙經驗對全世界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執(zhí)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表示。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所有,任何企業(yè)、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畜牧家禽網(Agroxq.com)”,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③因互聯(lián)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lián)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畜牧家禽網”(Agroxq.com)聯(lián)系。